前列腺癌早筛与规范治疗 专家解析全程防控要点
中新网天津新闻9月30日电 2025年9月正值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公众对其早期防控手段的认知仍较为薄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王亮受邀参加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科普与进展交流会上,向公众系统解析了前列腺癌从早期筛查到确诊的关键环节,为更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治疗期”。
据了解,前列腺癌作为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上升。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约13.4万,死亡病例约4.75万。王亮主任表示:“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这与人口老龄化、高脂肪饮食和红肉摄入过多、肥胖、熬夜、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和职业暴露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前列腺癌早期几乎无症状,等到出现尿频、血尿、骨痛等症状时,往往已进入晚期,PSA检测是早筛基石,王亮主任建议:“普通男性应从50岁开始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如果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比如携带BRCA基因突变,则应提前到40岁或45岁就开始筛查。”当前筛查体系已形成“初筛—精查—确诊”三级路径:基层医院以PSA检测初筛,数值异常者转诊至三甲医院行多参数磁共振(mpMRI)评估,高度可疑者通过PSMA PET/CT定位病灶,最终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

“我们在天津部分社区医院,正在探索开展免费的前列腺癌筛查。”王亮主任介绍,“利用居民年度体检剩余的血液进行PSA检测,有异常的再反馈到我们医院做进一步检查。这样既方便居民,也能早期发现问题。”
在前列腺癌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治疗方案日益丰富,如何科学选择治疗药物和方案成为患者及家属关注的重点。当前治疗策略涵盖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放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和化疗等。其中,ADT为核心治疗路径之一,尤其适用于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人群。近年来,新一代AR抑制剂已成为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选择,这类药物通过更强的AR抑制作用,提高了疾病控制率并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目前,新一代雄激素受体抑制剂已在mHSPC治疗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研究显示,其一线起始治疗可使总生存期(mOS)长达8年,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1%;其客观缓解率(ORR)可达87%,其中37%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PSA不可测率达76%,进展风险下降87%。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耐受性及疾病特征,灵活选择适合的药物方案,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前列腺癌的康复管理需覆盖治疗全周期。从术后功能恢复上来讲,术后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是常见问题,通过术前盆底功能训练和术后康复干预,约90%的患者可在半年至一年内恢复正常。尿控功能的保留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是评价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内容,王亮主任团队开展的机器人辅助完全后入路前列腺癌根治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前列腺周围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尿道,术后即刻尿控率高,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满意度。随着医学进步和公共健康体系的完善,前列腺癌的防治路径正在不断优化。王亮主任指出:“要想真正提高公众对前列腺癌的认知,需要多管齐下。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社区宣传、健康咨询等形式开展教育,把相关知识更好地传递给患者。”从早筛到诊治,再到康复管理,未来将形成更高效、更可及的全程管理模式。相信在政策、医生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患者能够走出“癌症恐惧”,迎来长期、健康的生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