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2-23122118  投稿邮箱:zxstj2020@126.com
天津分社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各区

什么是“赶大营”?解锁天津西青这段波澜壮阔的商业传奇

时间:2025-09-13 11:16:58 新闻热线:022-23122118 来源:天津市西青区委宣传部

  清末民初,左宗棠收复新疆之际,天津杨柳青货郎背起货箱,追随清军大营西行。他们于战火中做后勤生意,助收复边疆;战后扎根拓业,建起“津帮”商脉,更携内地技艺文化入疆,谱写了一段跨越百年的东西交融传奇。

  到底什么是“赶大营”?这段始于杨柳青、影响深远的边疆开拓史,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与家国情怀?这篇文章,便为你揭开这段百年传奇的神秘面纱。

  “赶大营”是天津杨柳青人的创举。清末民初,以天津杨柳青人赴疆谋生为主线,左宗棠收复新疆为历史大背景,是爱国守土、繁荣经济、东西互助、民族团结的一件近代大事件。

  “赶大营”最初指杨柳青人跟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清军西征军队做小生意,因追随部队大营不断迁移,且处于西北边疆,故谓之“赶西大营”(简称“赶大营”)。“大营”原指清军西征军队的营寨,“赶”描绘出杨柳青货郎追赶清军做生意的状态。新疆收复后,军队改为驻防,再去新疆经商被称为“上西大营”或“跑西大营”,经商者被称为“大营客”。

  最初追赶清军大营进入新疆的杨柳青人,紧密配合清军的军事行动,历经大小战役百余次,他们出生入死,为清军提供了坚强可靠的后勤支援,为收复边疆立下了功勋。

  “赶大营”于光绪年间兴起后,逐渐形成规模庞大、财势雄厚的天津商帮,即俗称的“天津帮”或“津帮”,当时居于“新疆八帮”之首。清朝宣统年间“赶大营”发展到顶峰,后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交通受阻、货源断绝以及新疆军阀迫害等因素迅速衰落。

  “赶大营”的商贸活动带动了西北边疆商业,促进了东西部互联互通,还把内地的种植技术、商品、饮食、厨艺、中草药等带入新疆,形成“百艺进疆”的繁荣局面。它使3000余户、至少1.5万杨柳青人成功移民新疆,是开发西北边疆的先驱性行动,对新疆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历史影响,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巩固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杨柳青乃至天津市的经济繁荣。

  目前生活在新疆的杨柳青人后裔约有60至70万人,如今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为新疆的繁荣发展作贡献。“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大规模自发移民,开辟了商贸大通道,让丝绸之路东段恢复活力,是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奇迹。

[编辑:江莹]
  • 中国新闻网1
  • 中国新闻社天津分社
  • 中国新闻社天津分社
  •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新专题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