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送国士 盐碱地上 袁老的海水稻丰收了
中新网天津新闻11月15日电 (张少宣)国士千古,南北共祭。15日,袁隆平院士骨灰安葬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远在千里之外的天津,袁隆平海水稻基地中,隆隆的收割机开过麦田,1500亩海水稻收割繁忙,迎来丰收季。盐碱地上种水稻,津沽大地正在以这样的方式让袁隆平院士生前的禾下乘凉梦,在现实中福泽绵延。

站在位于静海区团泊镇的1500亩海水稻田边,金黄的稻田稻香飘散。团泊洼盐碱地此次海水稻的丰收标志着袁隆平团队在环渤海地区的第一个规模化海水稻示范项目取得了实验种植的初步成功,也标志着海水稻在天津市推广种植获得成功。

耐盐碱水稻又俗称海水稻,是在现有自然存活的高耐盐碱野生稻的基础上,选育出可供产业化推广的、在盐度不低于0.3%的盐碱地能正常生长且产量能达到每亩300公斤的水稻良种。今年在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和当地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大港油田团泊洼开发公司和天津袁品环渤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1500亩盐碱地。

采访中,基地负责人中隆袁品总经理祝卫忠介绍说,一个成功的耐盐碱水稻品种(耐盐碱、抗倒伏、高产、优质)要经过多代的性状优化和繁育,才能形成良好的品性。此次团队的种业专家在全国各地寻觅耐盐碱的野生水稻品种,应用遗传学和分子育种技术,把种子通过航天太空搭载,在外太空失重和复杂辐射环境下,分子和基因排列发生诱变,然后在地面实验种植。经过无数日夜观察种子的性状变化,不断择优汰劣,才最终做出了今天获得丰收的耐盐碱水稻品种。

通过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天津市静海区、滨海新区大港等南部地区,正在依靠海水稻良种,让盐碱地成为稻谷飘香的米粮仓,让袁隆平院士的生前心愿在华夏大地上再结硕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