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2-23122177、13132550786  投稿邮箱:zxstj2020@126.com
天津分社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中新记者看天津

天津时调:台上见,不见不散!

时间:2021-07-29 16:11:15 新闻热线:022-23122177 来源:中新网天津

  中新网天津新闻7月29日电 题:天津时调:台上见,不见不散!

  作者:张少宣

  刘迎,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爱徒。今年6月,恩师过世,对于刘迎而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一月有余,但悲伤的情绪依然还在身边蔓延。在刘迎眼中,王毓宝先生是恩师,是领路人,更像是家人。她说:“这种悲伤是刻骨铭心的,是长久的。但我也知道恩师对我的期望,我会坚强,因为天津时调还需要我,我不能辜负这个舞台。”

  从年少懵懂与恩师相遇,被领进天津时调大门;到成长的日子里成为老师家中常客,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得到诸多教诲;再到初登舞台时恩师的一句“台上见”成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天津时调这个已经融入进刘迎血液里的津门艺术,于她而言,是命运的显影,更是岁月的馈赠。不负恩师,不负时调,便是刘迎生命中的主题。

学生时期的刘迎。  受访者供图学生时期的刘迎。  受访者供图

  年少初遇 一生之师

  时至今日,说起与恩师王毓宝先生的初遇,刘迎都会用“不可思议”来形容。“不是我选择了天津时调,而是王毓宝老师选择了我,是命运的红线将我与天津时调牵连在了一起。”这是她给出的答案。

  15岁时,刘迎报考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在通过文化课和体检的重重关卡后,面试的阶段一曲《重整山河待后生》让刘迎高亢嘹亮的嗓音一展无余,这也引起了在场老师们的格外关注。然而初战告捷的刘迎,却在接下来的展示环节遇到了“小意外”。或许是刚刚的优异表现让刘迎还沉浸在兴奋的情绪之中,当进入到歌曲演唱时,刘迎一开口刚唱了两句,便心里“咯噔”一下,当时就意识到“完了,起高了!”

  “我那时候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自己嗓子好。就算起高了,副歌部分努努力也能撩上去。但这个时候却有一位老师喊了停,然后给我递了一杯水,还温柔地拍着我的肩说‘起高了吧,来,喝口水稳一稳。’”果然,经历了这样的小插曲后,刘迎的心稳了下来,再次开嗓的她调整了调门,唱腔中的感情也饱满了很多。用她自己的话讲,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歌曲所展示的情感之中,也赢得在场所有监考教师的一致赞许。

刘迎与恩师王毓宝。  受访者供图刘迎与恩师王毓宝。  受访者供图

  事后,在师哥师姐们的提点下,刘迎才知道那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就是天津时调著名表演艺术家王毓宝先生。因为父亲是四胡琴师,刘迎从小便耳濡目染爱上了曲艺,也立志要投身其中。但年少的她当时却并未确定自己想要专攻的领域,正是因为与王毓宝先生相遇,老师的一句“这个孩子有天赋,有灵气,最适合天津时调。”的评价,让刘迎从此走上了这条伴随她一生的道路。

  在刘迎的印象中,老师教课认真,平易近人,细微周到更像是自己的家人。她还记得自己上学时王毓宝时任天津市政协委员,时常有参会任务,早出晚归更是家常便饭。而即使这样,老师也从未耽误日常教学,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来我家,我给你补课。”

  刘迎已经记不清自己在恩师家吃过多少顿饭,但她记得老师家的饭特别好吃。“娘俩”经常晚上6:30开始上课,一个教得投入,一个学得忘我。一抬眼,时针便已经指向将近晚间11点。回忆起当初学艺的日子,刘迎的眼底充满着笑意,可见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现在想一想,老太太当时60多岁,已经是全国著名的时调表演艺术家。更多的时候,老师怕我年纪小回去太晚不安全,她就来到教学楼5楼,我的练功房来给我上课,无论严冬酷暑。王毓宝先生对学生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无私奉献的,你说我还有什么理由不把天津时调好好传承下去。”

  说到恩师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刘迎在现场还为我们做起了演示。一段天津时调选段,手眼身法皆是韵味。“咱们天津时调里有一种‘疙瘩腔’,演唱的时候必须要用气息抖,怎么用气、从哪里抖,里面都是学问,有着各种的技巧。包括演唱时吐字不能有倒字,老太太教我时特别讲究这些细节,气口都会一个字一个字去抠。”

  很多记忆不会随着光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而是会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成为他的刻骨铭心。王毓宝和天津时调对于刘迎而言,便是这样的存在。

刘迎与王毓宝同台演出。  受访者供图刘迎与王毓宝同台演出。  受访者供图

  一句“台上见” 蔓延一生情

  如果问,王毓宝先生留给刘迎的至宝是什么?刘迎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那一句“台上见”。

  当即将从曲校毕业成为一名正式的天津时调演员时,王毓宝找到刘迎告诉她:“你要毕业了,我就送你三个字吧——台上见。”当时,刘迎还不甚理解这三个字的具体含义,只觉得老师祝贺她即将登台,心中充满的也是对于舞台的向往和对未来无尽的憧憬。

  而伴随着舞台经验的加深和时间的磨砺,刘迎渐渐明白,所谓的“台上见”有着更深刻的意义。“你所有的一切都会在舞台上得到反馈,观众会通过舞台认识你,会因为你的舞台表现去评价天津时调。”刘迎感悟道。所谓舞台见真章,登台便意味着肩负着一种责任,延续着一个传承,舞台上每一句的唱词都是艺术通过不同方式在分享着一个人人生历程中的珍贵之物,展现的是时代乃至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影。

  王毓宝以“台上见”的精神,为天津时调开创了一片天地。刘迎从她的手中接过薪火,于台上用唱腔悠扬描绘着当代中国的文艺景象,希冀让天津时调潺涓汇流,源远流长。

王毓宝先生亲笔手书“台上见”赠与刘迎。  受访者供图王毓宝先生亲笔手书“台上见”赠与刘迎。  受访者供图

  2001年,刘迎正式拜王毓宝为师,所谓水到渠成终汇聚,师徒情谊定此生。在拜师仪式后,王毓宝又亲手写下“台上见”三个字赠与刘迎。从走出校园的少年,到已经站上舞台小有名气的演员,“台上见”伴随刘迎始终,也成为王毓宝与刘迎间最大的默契。三个字,一生情,我不说,你便懂。

  当刘迎很宝贝地将王毓宝先生的亲笔手书拿到记者面前时,仿佛捧着就是这个世界上她最笃定的信仰。“这是我第一次把师父的笔迹展示出来,不为别的,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体会老师的用心,关注天津时调。在未来的路上继续鞭策自己,不负师恩。”

  这时,刘迎的眼中泛着泪光,回忆起与恩师在一起的日子,总是能触动她心底最敏感的角落。虽恩师不再,但情意不减。

  作为一门曲艺曲种,天津时调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天津时调为什么能打动人?在刘迎看来,它讲究字正腔圆。“就好比有一句唱词是这样的:天儿凉了,寒虫叫的了声发了馁也有那三棒子蛐蛐儿油葫芦嘟嘟噜梆梆梆……这第一句一出来,就是这么的亮堂,再加上唱词的生动,十分有画面感,这就很抓人。”

  “高、亮、圆、甜、冲”是对天津时调演员的基本要求,它唱出的是天津人的性格特点,让天津人豪爽热情的为人和人间烟火的生活气生动地展现在众人面前。靠山调、老鸳鸯调、拉哈调、悲秋调等唱腔错落有致,在嘹亮婉转中总是能让人回到那往日时光,眼前一派的市井繁忙,人间百态。丰富的曲调和日常的内容,让天津时调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天津本地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并被曲艺爱好者们所喜爱。

刘迎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刘迎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走出国门遇知音 一曲乡音人动容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无论是王毓宝还是刘迎都将推广天津时调作为己任。刘迎回忆说自己曾两次在法国的舞台上演唱天津时调,当看到外国人也对中国的曲艺如痴如醉时,她便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就像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当我们艺术形式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欣赏时,这便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共通语言。”刘迎如是说。

  两次的法国之行,有一个细节让刘迎印象深刻。那是刘迎跟随代表团第二次去到巴黎,天津时调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参加一场展演活动。活动结束后,一位当地华侨来到演出后台,见到刘迎后便激动地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眼中闪动着饱含沧桑的喜悦,又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

  与之攀谈后,刘迎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位久居法国海外华侨,也是一位地道的天津人。“终于又听到乡音了,你唱的《放风筝》《秋景》我都会唱,我还会唱《军民鱼水情》。来,你听听我唱得标不标准。”当天津华侨在刘迎面前唱起乡音,一时间也让她动容不已。这种一见如故的熟悉感,一颗在外漂泊已久的心与素未谋面的故乡人相遇,无需过多的言语,乡音便是纽带,是桥梁。在桥梁的两端,是不变的乡情,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

  刘迎说自己时至今日都忘不了那位华侨热泪盈眶的模样,那种真诚的情感流露纯粹得犹如水晶,没有任何杂质。也是在那一刻,她又再次体会到师父王毓宝所说的“台上见”又一层更深的含义——艺海无涯,艺术无界,与你相见,由衷欢喜。

刘迎与孩子们同台演出。  受访者供图刘迎与孩子们同台演出。  受访者供图

  做天津时调搬运工 不负师名继续传承

  天津时调,重在一个“时”字。无论是王毓宝还是刘迎,都认为这是一门与时俱进的曲艺形式。从王毓宝的《军民鱼水情》到《梦回神州》再到一些描绘天津老字号的作品,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一代代的天津时调人始终保持着不懈的创作热情,让这门艺术“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刘迎说就拿天津市曲艺团创作的《南湖红船》为例,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他们7月份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排练这个曲目并进行演出。另一方面,现如今的刘迎也如师父王毓宝一般,经常到小学里教课,推广天津时调。她忘不了恩师对她的嘱托:“别忘了挑几个好苗子。”

  “还记得在6月9日,我对恩师的儿子刘小凯说我梦到老人家了,很想她。正好转天上午我要给‘春雨计划’的孩子们排练,排练结束后我告诉刘小凯要去家中探望师父,但不用给我留午饭,因为时间上可能会晚一些。”6月10日中午,当刘迎来到王毓宝家中时,恩师躺在床上,见到自己的爱徒还笑着问她最近在忙什么。当得知刘迎正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文艺汇演而忙碌,为孩子们排练《南湖红船》而奔波时,还叮嘱她一定要将天津时调传下去,传承好。“为了让老人家开心,当时我还在师父面前唱了一段,她笑着点头的模样我记忆犹新,就好像她在对我说,她很放心,天津时调一定会后继有人。”

  当日下午4时21分,王毓宝因大面积心肌梗死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6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惦念的依旧是天津时调的传承,对爱徒的叮嘱也是要对得起舞台。在刘迎看来恩师是为天津时调而生,将一生心血都悉数奉献给舞台的人。而这份赤诚与坚持,也将是她以后为之奋斗的目标。

  “至今我手机里还存着老太太在家中教孩子们唱天津时调的视频,那眼神中的慈爱,还有言语中的欣喜,是让人看上一眼都会为之动容的真诚。师父对孩子们如此,对天津时调亦是如此。”刘迎认为现在的自己只能说是一名天津时调的“搬运工”,她所能做的也是尽其所能将从师父那里学来的东西原汁原味地往下传。

刘迎与恩师王毓宝合照。  受访者供图刘迎与恩师王毓宝合照。  受访者供图

  “所谓艺术的本真,可以是大师表演时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是多年的舞台经验带给他临场应变时的那份从容。天津时调讲究这种口传心授,一曲唱段的节骨眼在哪,气口在哪,你都得告诉孩子们。所以我会像恩师教我们一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全都传承下去,这也是我的责任。”

  现如今,除了舞台上的演出。无论是走进大学校园进行讲座,还是去恩德里小学的日常教学。每当有年轻人对天津时调表示出兴趣时,刘迎都会打心眼里高兴,她觉得这也是恩师终其一生的心愿。

  “天津时调搬运工”刘迎希望更多的人能爱上这门艺术,希望这个带有着鲜明城市特点的曲种可以被更多人所熟知。正如王毓宝先生赠与她的那句“台上见”一般,刘迎说现在每当她站在舞台上,丝弦声响,开嗓演唱时,仿佛就能看到恩师坐在台下微笑着看着她。那眼神中充满着期许,蕴藏着慰藉。有对自己的希冀,也有对天津时调的祝福,更多的是老人想要传递给世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找到那个你值得为它奉献一生的存在,便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我们问刘迎,如果用一句话送给天津时调和那些渴望投身这门艺术的人,你会说什么?刘迎微微一笑,告诉我们:那就台上见,不见不散!(完)

[编辑:张少宣]
  • 中国新闻网1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新专题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