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2-23741087  投稿邮箱:zxstj2020@126.com
天津分社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旅

贯通中国6省市和五大水系 寻根大运河

时间:2021-04-20 13:56:42 新闻热线:022-23741087 来源:今晚报
大运河流经西青区杨柳青镇。大运河流经西青区杨柳青镇。 当地媒体提供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话题,最近急速升温了。在天津,由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专题会议,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给予了肯定,要求弘扬运河文化,完善大运河重要节点的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完善规划设计,传承保护年画等民俗文化,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风光。提出努力打造大运河上闪亮的“明珠”,使大运河成为呈现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活的”历史博物馆。规划中的运河文化公园,将与“中国魅力名镇”杨柳青贯通,营造沉浸式、场景化体验,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名镇,构筑古韵悠扬的运河村落,呈现古色古香、水系纵横、杨柳青青的运河风貌,构成一幅天津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样的盛景,曾经在历史上演绎经年,将完美复现,2012年西青区委、区政府启动了“寻根大运河”文化探寻之旅,历时9年,其产生的成果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认可。日前,由《运河沿岸西青文脉》《西青古诗词集萃》《西青历史文化撷珍》《西青历史文化图集》《寻根大运河活动纪实》5卷构成的“寻根大运河”系列丛书在津出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长江学者龙登高在该书序言中评价认为,这套丛书是“运河学”研究的新进展、“活档案”。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部得到学界认可的“运河档案”,并非出自文史学者之手,而是出自一群新闻媒体人。他们向人们厘清了一座城与一条河的历史根脉及情感纠葛,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做了鲜活的“备注”。

  给地域文化留一份备考

  大运河孕育、兴盛了很多沿岸城市,天津就是其中之一。天津因运河而兴,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自北向南,在天津境内流经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7个区,大运河天津段195.5公里。天津最早的人口聚落中心、社会经济活动场所,大都沿着运河分布。可以说,运河对天津城的形成意义重大。

  最初,决定推出“寻根大运河”活动,是想为西青的历史文化“溯源”。据西青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大运河在西青境内的总长度约34公里,其中,杨柳青节制闸至西营门街密云路桥约16.5公里河段,于2014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历史上,西青区9个街镇的大部分村庄都是在大运河以及它的支流沿岸建成的。大运河孕育了西青的历史文化,通过运河,这些文化又向外传播;外来文化也通过运河传进西青,融合形成了享誉世界的年画文化、精武文化、大院文化和赶大营文化。

  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西青区委、区政府组织了“寻根大运河”采访团,兵分两路,沿运河北上南下,实地踏勘采访。彼时,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寻根大运河”活动也是十八大精神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团队跨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7省市30多个城市,探究天津及西青区在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民俗、风物、宗教、社会发展等方面与大运河的血脉联系,形成了400多篇学术文章,还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制作了十多集电视专题片。又经过近8年的回访、考证,编撰了一套《寻根大运河》大型丛书,完成了一项文化工程。其初衷就是能给天津西青地域文化研究留下一份历史备考。

  多位文化学者倾力支持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些颇有文化含量的研究成果的作者,绝大多数既非文化学者、也非历史学者,只是区级媒体的普通记者。活动策划者之一、时任《西青报》编辑部主任的杨鸣起说:“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事。但是背后的确付出了非常艰苦的努力,同时也受益于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

  杨鸣起介绍,策划这个活动,是想从文化的视角去厘清历史线索,而不是单纯地做一个系列新闻报道。所以,该团队也吸收了李世瑜、路遥、罗澍伟、辛立洲、谭汝为等几位热衷于历史文化研究的成员,并聘请了王洪海、冯立、朱国成、李刚、徐文路、方博等多位知名学者担当顾问,确保了寻访活动的文化含金量。

  活动聘请的首席顾问是古建筑专家、历史学家罗哲文先生。2005年,罗哲文与郑孝燮、朱炳仁教授联名给运河沿岸的18座城市的市长寄去公开信,揭开了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序幕。由此,学界尊称他们为“运河三老”。2009年2月,杨鸣起等人赴京拜访罗哲文先生,汇报了“寻根大运河”的设想。罗哲文听后兴奋地说:“这项工作做好了,功在千秋啊!”他同时告诫:“沿大运河做寻访式文化发掘,很多地方都搞过,但几乎都无功而返、空手而归。其原因就是做表面文章,沉不下身,走马观花、旅游式地搞调查。你们可不要重蹈覆辙啊!”他还为“寻根大运河”活动定了基调:寻根溯源、观照现实、推介天津、交流文化、加强合作。他说:“大运河文化保护和利用,是我魂牵梦绕的一个心结,我愿做你们的顾问,给你们鸣锣开道。出发前,我要到天津为你们壮行!”在罗哲文先生的倡议下,活动又聘请了李世瑜、罗澍伟、李治邦等十多位文化和历史学者担当顾问。

  根据罗哲文先生的建议,在寻访活动开始前,先在天津及西青区本土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田野调查。“这个调查一下子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罗老先生一直关注指导。”杨鸣起说,“遗憾的是,老先生最后没有看到我们的成果。”本来,西青区拟在2012年5月下旬向罗哲文先生颁发“首席顾问”聘书,邀请他出席“寻根大运河”启动仪式。没想到,罗哲文先生于5月14日因病去世。“我们在罗老先生逝世第五天赶到了他的家里,将首席顾问的聘书郑重地交给他的夫人。她将聘书紧紧地捧起,哭了……”

  迟到的聘书,是对一位文化大家的敬仰。2012年6月18日,在“寻根大运河”活动启动仪式上,杨鸣起在来宾签名簿上恭恭敬敬地写下罗哲文的名字和一句话:“走大运河,我们和先生同行!”

“寻根大运河”采访团在霍元甲祖籍河北省东光县安乐屯采访当地村民。 当地媒体提供“寻根大运河”采访团在霍元甲祖籍河北省东光县安乐屯采访当地村民。 当地媒体提供

  抢救性发掘形成一批研究成果

  罗哲文先生的突然离世,也提醒杨鸣起和团队成员,对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抢救,刻不容缓!

  在历时9个月、跨越7省市30多个城市的寻访活动中,团队成员冒酷暑、顶严寒,白天考察、采访,晚上熬夜整理资料,撰写稿件,常常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特别是对文化传承人的寻访,大多数人都垂垂老矣,是见一面少一面了。我们生怕由于自己的懈怠,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每天都是马不停蹄。”团队成员冯立说,最苦的是摄影记者,三伏天扛着长枪短炮,走村串户,衣服湿透了晒干、晒干了又湿透。女记者的脚磨出了泡,甚至有人中暑昏厥……但大家互相鼓励着,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既定的工作。

  有付出终会有回报。以媒体人为主组成的这个团队,在专家、顾问们的悉心指导下,基于文化研究和历史考证的大视野,把新闻当作论文写,取得了一批令人欣喜的成果,其中不缺新的发现。他们发现了与西青相关的古诗词1100多首,发现了杨柳青之名最早的文献记载,发现了清末内阁首辅、西青人徐彤的相关文献;通过考证,厘清了清帝康熙、乾隆与杨柳青、西青地区的历史关系,解开了普亮宝塔之谜;他们对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起源做了寻根探源,追溯到了俄罗斯博物馆,一些文章在中文学术核心期刊以及国内外媒体上发表。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有关城市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的多篇文章与调研报告。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人们见识了这个业余团队的“专业范儿”,《人民日报》、新华社、《今晚报》及运河沿岸城市媒体积极互动,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也热情支持。让团队成员感到自豪的是,这项活动,最终为京杭大运河西青段申遗的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利用好“寻根”的成果,让天津和西青的运河文化“走得更远”,西青区又与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回访了大运河沿岸,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美的溯游——探寻运河上的年画故事》,被国内外多家电视台播映。

  运河文化公园呼之欲出

  让历史“活”起来,让运河“动”起来。2019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天津决定参与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目前,这个占地2800余亩的公园已经被列为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规划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介绍说,公园的设计,认真吸收借鉴了“寻根大运河”活动挖掘的成果。他认为,这些宝贵的成果将为这座文化公园植根注魂。

  “寻根大运河”活动及其系列丛书的出版,为人们打开了认识天津、认识西青区乃至运河城市形成、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新视窗。“公园内的文化元素需要以历史原真性为基础,而不是编故事,或者硬造。寻根大运河及其产生的成果,为公园提供了很好的文化IP。”黄晶涛说。

  “寻根大运河”活动,无疑是这座公园的热身之旅、溯源之旅、注魂之旅。阅尽沧桑、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上的长河落日、桨声灯影、船工号子、丝竹弦歌,都是不老的故事。天津,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颗历史文化明珠。而今,呼之欲出的杨柳青运河文化国家公园,将使这颗明珠更添魅力和神韵,让大运河丰富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生动地诠释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

  “这是寻根大运河活动的最大成果,也是我们所有参与者在心里描绘多年的愿景。”杨鸣起说。

[编辑:张少宣]
  • 中国新闻网1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新专题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