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满五年 二孩家庭养育心态悄然变化

今年,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已满五年。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家庭进入“二孩时代”,他们的生活苦乐参半,养育心态也在悄然变化。养二孩更需要勇气,而老人的帮助成为他们最大的底气。
“70后”家庭
双非独夫妻搭上末班车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挺打动我的,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手足。”作为“70后”,孙宏涛和爱人都不是独生子女,对手足亲情深有体会,“一直都希望让儿子也多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伴儿,但之前因为政策所限,迟迟未能实现。”
直到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让孙宏涛眼前一亮,“还好,我们搭上了末班车,兄妹两个差了9岁。女儿出生时,爱人40岁,是‘典型的高龄产妇’”。
孙宏涛很快意识到,养二孩更需要勇气。作为心脏外科医生,孙宏涛的工作向来辛苦,加班是常事,“我爱人在医务处工作,休完产假也忙起来,必须有人搭把手才行”。
孙宏涛尝试请过保姆,但很难找到满意的,不得已之下,只能向老人求助,“说起来实在惭愧,孩子们的爷爷已经80岁,奶奶也有77岁,姥爷去世了,姥姥七十出头,年龄本来也不小了,可还是挺身而出,我们特别感激”。
“去年疫情以来,两个孩子都在家,多亏了有姥姥帮忙。”由于疫情前期手术暂停,孙宏涛得以将重心转移到家里,“女儿还小,喜欢黏着妈妈,但我爱人比平时还忙,经常加班到半夜,格外辛苦”。
到了秋天,儿子升入初中,孙宏涛也恢复了原来的上班节奏。“每天早上六点半之前必须出门,这样才能赶在早高峰前把儿子送到学校吃早饭。”孙宏涛感觉儿子的学业压力陡增,“我辅导英语,爱人辅导数学,还是容易焦虑。女儿入园以来,病了好多次,全家人都很煎熬。”
在女儿的养育中,孙宏涛的心态放松许多。“亲戚朋友送来不少以前的玩具和衣物,女儿就这么过上了穿‘百家衣’的生活,不像儿子小时候那么讲究。”孙宏涛觉得,对女儿有种隐隐的亏欠感。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苦也有乐的”。
“85后”家庭
老人让小两口有了底气
晚上11点多,小涵加完班回到家,5岁的女儿和1岁的儿子早已熟睡。“孩子哄睡基本要靠老人。”小涵在街道办事处工作,老公在国企上班,也经常有应酬或出差,同样指望不上。
“我们两个都是‘85后’的独生子女,想让孩子以后不那么孤单。”从萌生想法到付诸实践,双方老人的支持让小两口有了底气,“奶奶和姥姥可以轮着来,刚好奶奶是老师,很会带孩子,让我们省了不少心。”
2019年10月,女儿上幼儿园不久,儿子呱呱坠地。考虑到儿子刚出生离不开妈妈,小涵便跟女儿商量,每周陪她睡一天,“可没过多久,就变成了每周两天,再到每周三天”。后来,小涵只能硬着头皮再把两个人一起哄睡。
“女儿终究也只是个上幼儿园的孩子,以前又都是全家围着她一个人转,现在有了弟弟,心理上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小涵说。
为了不让女儿有太多失落感,小涵尽力挤出时间陪她,“包括上绘画班、舞蹈班和口才班,还会带她和小伙伴一起去游乐场”。不过,这也意味着她不得不“赶场”,个人时间变得更少了。
同样更加忙碌的还有老人。“过去只有老大的时候,周末会给老人放假,现在周末也经常离不开他们,老人也就很难再有假期。”相比之下,小涵发现受影响最小的是孩子爸爸,“始终都处在欣赏者的角度,会赞叹:‘孩子真可爱!’然后抱一抱、逗一逗,仅此而已。”
小涵感慨,老二出生以后,花钱方面也谨慎许多。“当年老大报早教班,觉得理所当然,但到了老二这里,家里人一致不同意再报。纠结再三,最后也只是报了个30课时的小课包。”不过,小涵觉得自己的内心在不断强大,“过去老大发烧的时候,体温一上38.5摄氏度,就赶紧给吃退烧药,或者立马想到要去医院,但现在老二发烧就没那么慌张,会首先考虑在家观察一下,有时扛几天就过来了。”
对小涵来说,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两个孩子一左一右窝在自己怀里,“那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宗媛媛 宋溪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