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2-23122118、13132550786  投稿邮箱:zxstj2020@126.com
天津分社正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文教

兼收并蓄 孙伯翔北魏书法中的华夏传承之魂

时间:2022-01-28 15:46:47 新闻热线:022-23122118 来源:中新网天津

  中新网天津新闻1月28日电  题:兼收并蓄 孙伯翔北魏书法中的华夏传承之魂

  作者:王在御

  中国书法在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其特殊的历史承载属性,及优美端庄的图形表现力,成为了过去各个时期文人政客绝不可忽视的必备技能。即使是在战火纷飞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也依然承载着记录历史的重任,而魏碑书法便是这个时期北朝文字石刻的通称,其中北魏书法乃是当时造型最为精妙,并且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华文化传承之魂。

  现如今,在天津有一位耄耋老人,在新时代数字文化大背景下,依然传承着这种古代书法文化记忆,数十年来翰墨耕耘,硕果累累,延续古人的脉络并融合兼收百家之所长,将北魏书法继承发扬光大。

  这位老者便是孙伯翔。

受访者供图受访者供图

  书艺悟境之道,当以勤奋为主

  渠平冬光日,烟景若浮空,此时已入寒冬数月,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孙伯翔先生家中,当时恰逢老先生正在伏案挥毫,片刻之间,山形碑影出于笔锋,方圆正气入于宣形,凌空切锋,北魏雄浑之气跃然于纸上,众人目不偏移,无言不行,待老先生将毛笔放回笔搁,才察觉身旁又多了几位新观众。

  “又有年轻人来啦,快坐吧。”

  在与孙伯翔先生的沟通中,感受到老先生言语温然,待人和善,不愿与琐事相争。先生只专注于研习北魏书法,这房内的六尺书案和那五寸笔洗,便是他的一心净土。

  孙伯翔早年初学唐楷,这几乎是每位当代书法家的必经之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他感觉到唐楷的标准与自己的内心不相符,尤其是接触到魏碑以后,越发感觉唐楷并不适合自己。而魏碑则更加灵动,更雄强、更自由、更活泼,也更符合自己的心性,于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孙伯翔开始专攻书写魏碑,这一写,便是将近六十年。

  六十年的时光,对很多人来说,已经完成了人生的工作任务,是准备退休的时候了,然而艺术之道并没有退休一说,因为任何艺术都是一生永无止境的追求。然而这种追求不仅仅是艺术技法上的苦练,更是精神与心性的突破。

  孙伯翔说“学贴也好,学碑也好,第一是功力必须深厚,基本功要扎实。第二必须要有性情,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为何能千古留名,因为颜真卿创作之时情绪达到了一个极限,因为他的侄子死于战场,颜氏一门被害三十余口,他是在极度愤怒之下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真性情与书法功力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最优秀的作品。而说起如何才能达到艺术之道的高峰,创造出传世之作时,孙伯翔有着这样的理解。

  “书之道,当以勤奋为主,先天必有而后天必补。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相加才能有可能达到顶峰,但也只是有可能而已。我只是后天更加努力,若是能小有成就,那便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孙伯翔将勤奋与热爱作为研习北魏书法的基础,并以辛勤耕耘,进取不息的精神为北魏书法开辟了另一种境界。

王在御 摄王在御 摄

  熔碑帖于一炉 化千古为常新

  对于碑帖的讨论,在书法界已经是老生常谈。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曾有云:“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启功大师对于碑的研习态度乃是重视墨迹,但也不可忽视碑迹,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能够透过碑刻的表面现象看出原迹的面目,这也是书写魏碑的难点之一。

  而唐楷作为魏碑的传承者,其早期书之形、意、境皆无出他法,像唐朝书法大家欧阳询的唐楷就是取法于魏碑。而相对于南北朝时期,唐朝大多数时期处于稳定状态,政治经济文化均处于发展高峰期,这也是唐楷在书法界地位如此夯实的原因。汇集先人之所长,兼收并蓄,融合出新,这便是书法作为华夏文明传承载体的最好证明。

  而对于碑帖的问题,孙伯翔则是以一首自作七绝巧妙回答:“各自风流各自身,何须粉面饰天真。从来投笔我为主,唯求古神化己神。”

  孙伯翔的书法扎根于碑,但并非仅仅局限于碑,而是同时吸收帖学上的特点,为我所用。以开放的眼光,走着一条以碑为主、以帖为辅、碑帖相融之路。正是由于他拥有对书法与历史发展的独到见解,从历史的宏观发展中寻找到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脉络,并且巧妙运用到书法艺术当中,化解了所谓的“碑帖之论”。

图为孙伯翔参加活动现场。 王在御 摄图为孙伯翔参加活动现场。 王在御 摄

  发扬华夏文明,书法承载其魂

  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稳定发展的时代,其文化必然是鼎盛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发扬光大。而对于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文化的传承更是重中之重,若文化的脉络被战争的利剑斩断,那么文明的延续也就无从谈起。

  孙伯翔说:“魏碑的形成与政治关系密切,北魏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融合,形成了新的华夏,是多民族文化的结合,蛮夷转变为华夏的过程,是夷变夏,复归于夏的过程。”

  魏碑,正是那个战乱年代文化脉络的承载者,也是华夏民族大融合的见证者。对于魏碑的研习与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展示华夏各民族的融合之路。孙伯翔将自己的人生与书法融为一体,将思想与行为合二为一,更是体现在将魏碑的刻与书融为一体,刀笔一体,亦刀亦笔,碑中求碑,碑中求笔。

  “书法艺术要想成为文化的载体,传承华夏文明,书者无疑要在字的内功上下大力气,同时要多读有用的书,要捕捉大自然的万物之象,并且要理解、感悟这一切,最终为我所用。”

  孙伯翔将融合与传承发挥到了极致。

  书法史,绝不是一部孤立的书法历史,而是一部承载了华夏文明几千年来包容变迁的文化史,是华夏文明承转不息、兼收并蓄、文化包容、历久弥新的最好见证。

  孙伯翔回忆起自己曾经在1995年说过的话:“我还得再静下来一些,还要在宣纸面前弄得再明白一些,最终完全抛掉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

  现如今,二十六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眼前的这位耄耋老人,已然完成了他最初的心愿。

受访者供图受访者供图

  少时一入方圆门,

  魏笔墨书承其魂。

  天空若有高岭处,

  望云已是至境人。

  (完)

[编辑:张少宣]
  • 中国新闻网1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天津海河夜景流光溢彩吸引民众
  • 中国新闻周刊
中新专题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